• 搜索
    搜新闻
  • 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 资讯

    全球速读:喜欢批评别人?小心变成指责型人格

    来源阿学沉鱼时间:2023-04-05 09:10:34

    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,周围人做错了事,首先想到的是批评他、指责他,就算下次他改正了之前的错误,你仍在其他方面挑刺,不将不满情绪发泄出去,内心就会堵得慌。


    (资料图片)

    如果有,要小心了,你很可能是指责型人格。

    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,在《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》一书中,认为一个人的生存,会面临情境、自我、他人共同存在的三角关系,而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生存模型,指责型就是其中一种。

    指责型人格,行为特点是喜欢攻击,尝试寻找别人的错误,并指责对方,也喜欢命令别人。

    这种人格在沟通上很喜欢用否定词,比如:“你怎么回事”、“你就没做对过”、“你早就应该听我的”、“你再想想吧”,有可能别人只是犯了个小问题,而在他眼里都是致命错误。

    但这并不代表他自信或是傲慢,相反,这类人内心的感受是挫折、愤懑、不信任、压抑、不满、以及害怕失去控制。

    想想自己也有类似情况,尤其在管理项目中,期望能留有余地,顺利地拿到结果,最害怕的就是意外情况,遇到与预期不符,或者有延期的工作时,心情瞬间会变得烦躁起来,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对方。

    期望项目正常进行并没有错,这也是项目管理者最核心的职责,问题是:指责和批评他人,对解决问题是毫无用处的,它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,只能激起抵触、不满的情绪,使人急于辩解,甚至激化矛盾。

    有些公司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,在做员工培训或新人培养时,明确规定必须首先止损,等到问题解决后,再进行复盘大会,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,对事故深刻总结,找出根因,评定等级,确定责任人,最终进行处罚。

    这种制度也没有错,责罚像是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划了一道线,然后刻上思想钢印,使员工免于犯同样的错误,而且大的层面是非常有效的,尤其是大型企业,需要管理成千上万的员工,需要给出明确约束。

    不过,大公司也是由小的团队组成,发展在初始阶段是快速试错的过程,执行过程中,如果过分强调规范,而缺乏人性,可能会影响到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。

    很多时候,少一些批评职责,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,会得到更多的输入,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    我曾经在一家公司任职,期间经历了两个部门,但是给我的体验完全不同。

    在部门A时,有一次上线出了问题,原因是有个接口非常慢,出于技术人员的强迫症,在完成其他工作的同时,我就顺手优化了,线下测试没问题,上线后,极端场景下有偶发错误,并且引发了客户投诉。

    姑且把当时的领导称为领导A吧,他来询问时,我感到很慌张,汇报完事故原因,表达了自责,并且表示愿意承担责任,话说到一半就被他打断了,他说:我了解你的意图,把事情解决了就好,相信你下次会做好。

    在后面的工作中,领导A并没有因此怪罪我,反而更愿意给机会,做得好时,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扬我,这使得我更加努力,并且拿到了很多结果,直到现在我还感谢他的知遇之恩。

    一段时间后,我换到了部门B,感受到和部门A完全不同的氛围,规范多、流程重,领导B希望把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,都落实到规则上,命令手下员工务必严格执行。

    只要犯错,就要开会讨论,然后批评,领导B觉得这样才能剖析彻底,可结果呢,系统有问题,没人敢改,因为改了就有可能出错,万一哪个地方没注意到,一旦发生问题,领导B就不会再给你机会,仿佛上了黑名单一样。

    当时的同事们,感受最多的是小心翼翼、畏首畏尾,周围充斥着压抑的情绪,可想而知会导致更多的的问题,比如系统迭代慢、问题频繁发生,而领导B此时,一方面职责员工不思考,另一方面又增加更多的规范,就这样循环往复。

    曾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,在年轻时也不够圆滑,后来才变得善于和人打交道,在别人问起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,他这样说:我不愿说任何人的坏话,我只赞美每个人的优点。

    指责别人是无法改变现状的,对于错误,承担后果后,对方比你体验更深刻,多了解他人想法,鼓励他而不是否定他,这样做更有意义,还能让人心怀感恩。

    关键词:

    下一篇:
    上一篇: